形态描述
成虫 雄蝶体长15-22mm,翅展40-57mm。翅正面白色,前翅前缘、顶角和外缘的上半部有黑色边;反面白色,顶角区域淡黄色。后翅正面白色,有时在翅脉端部有2-5个外缘斑,反面淡黄色。雌蝶体长16-20mm,翅展44-58mm。前翅白色,基部密布黑色鳞粉,前缘经顶角到外缘止于臀角有黑带,顶角处的黑带上有2-5个小的黄白色斑,臀角处的黑斑内侧平直或向外凹,在2A脉上留下1条短的黑色细线;反面白色,基部密布黄色鳞粉,前缘中部到臀角有一条黑色斜带,顶角灰白色。后翅白色,外缘有外缘黑带,黑带内缘锯齿状,反面银灰白色或淡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较长,近尖端处稍膨大;抱器瓣近梯形,末端稍尖,内膜上有指状突;阳茎较直,末端强烈弯曲,并有两个粗细相近的指状突起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;后表皮突短而细,前表皮突不明显;前阴片中间缢裂为两个叶片,下面的叶片较大,中间有缺刻;囊导管细长,长于交配囊;囊突长,几乎和交配囊宽度等长,中间有弯曲,两侧不对称,其上有长的齿状突。
卵 灰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14条隆起的脉纹,直径约0.55mm,高1.25mm。
幼虫 1龄幼虫为黄色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。2龄幼虫为黄色,各体节背部散生紫黑色颗粒状点纹。3-4龄幼虫头部黄色,虫体灰黄色,头部及虫体的亚背侧及气门上线有紫黑色颗粒状点纹,其中第7-9腹节背部点纹则密生。5(终)龄幼虫体表密生短细灰白色刺毛,头部为黄色而虫体呈灰绿色且密生紫黑色肉疙状点纹,第7-9腹节背部密布紫黑色点纹而几呈紫黑色,气门线为黄白色,终龄虫体长约29 mm。
蛹 淡绿或白绿色,羽化前转成灰黄色,下唇呈弯钩状向前突伸,中胸到第9腹节背线呈棱状隆起,第2-4腹节体侧呈尖锥刺状向外侧突伸,各体节亚背部有一对紫黑色颗粒点纹,体长约20mm。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较长,近尖端处稍膨大;抱器瓣近梯形,末端稍尖,内膜上有指状突;阳茎较直,末端强烈弯曲,并有两个粗细相近的指状突起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;后表皮突短而细,前表皮突不明显;前阴片中间缢裂为两个叶片,下面的叶片较大,中间有缺刻;囊导管细长,长于交配囊;囊突长,几乎和交配囊宽度等长,中间有弯曲,两侧不对称,其上有长的齿状突。
卵 灰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14条隆起的脉纹,直径约0.55mm,高1.25mm。
幼虫 1龄幼虫为黄色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。2龄幼虫为黄色,各体节背部散生紫黑色颗粒状点纹。3-4龄幼虫头部黄色,虫体灰黄色,头部及虫体的亚背侧及气门上线有紫黑色颗粒状点纹,其中第7-9腹节背部点纹则密生。5(终)龄幼虫体表密生短细灰白色刺毛,头部为黄色而虫体呈灰绿色且密生紫黑色肉疙状点纹,第7-9腹节背部密布紫黑色点纹而几呈紫黑色,气门线为黄白色,终龄虫体长约29 mm。
蛹 淡绿或白绿色,羽化前转成灰黄色,下唇呈弯钩状向前突伸,中胸到第9腹节背线呈棱状隆起,第2-4腹节体侧呈尖锥刺状向外侧突伸,各体节亚背部有一对紫黑色颗粒点纹,体长约20mm。
大小
成虫 雄蝶体长15-22mm,翅展40-57mm。雌蝶体长16-20mm,翅展44-58mm。
卵 灰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14条隆起的脉纹,直径约0.55mm,高1.25mm。
终龄虫体长约29 mm。
蛹 淡绿或白绿色,羽化前转成灰黄色,下唇呈弯钩状向前突伸,中胸到第9腹节背线呈棱状隆起,第2-4腹节体侧呈尖锥刺状向外侧突伸,各体节亚背部有一对紫黑色颗粒点纹,体长约20mm。
卵 灰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14条隆起的脉纹,直径约0.55mm,高1.25mm。
终龄虫体长约29 mm。
蛹 淡绿或白绿色,羽化前转成灰黄色,下唇呈弯钩状向前突伸,中胸到第9腹节背线呈棱状隆起,第2-4腹节体侧呈尖锥刺状向外侧突伸,各体节亚背部有一对紫黑色颗粒点纹,体长约20mm。
生物学
寄主植物:大戟科Euphorbisceae的铁色(核果木)Drypetes littoralis、交力坪铁色D. karapinensis、台湾核果木D. formasanum。
生物学:台湾亚种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-5月间,中北部地区在夏到秋季节偶尔发现。在26℃左右,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7日,蛹期约7日,雌蝶白色与黄色型比约8:1。雌蝶多将卵产附于寄生新叶里,每次产下8-20枚不等的卵粒,幼虫白昼时多栖息于寄主叶里或枝条隐蔽处,其觅食活动通常在阴天或清晨与傍晚进行,受惊扰则吐丝垂降于地面逃逸或直接滚落于地面藏匿,化蛹于寄主四周的植物叶片、墙垣及石块上,偶见化蛹于寄主叶片上。成虫飞行快速,雄蝶常见于溪旁湿地上吸水,而较少访花,雌蝶则偏好吸食白色系之菊科植物花蜜,且常见清晨或黄昏时于寄主植物群落间活动。
生物学:台湾亚种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-5月间,中北部地区在夏到秋季节偶尔发现。在26℃左右,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7日,蛹期约7日,雌蝶白色与黄色型比约8:1。雌蝶多将卵产附于寄生新叶里,每次产下8-20枚不等的卵粒,幼虫白昼时多栖息于寄主叶里或枝条隐蔽处,其觅食活动通常在阴天或清晨与傍晚进行,受惊扰则吐丝垂降于地面逃逸或直接滚落于地面藏匿,化蛹于寄主四周的植物叶片、墙垣及石块上,偶见化蛹于寄主叶片上。成虫飞行快速,雄蝶常见于溪旁湿地上吸水,而较少访花,雌蝶则偏好吸食白色系之菊科植物花蜜,且常见清晨或黄昏时于寄主植物群落间活动。
生命周期
台湾亚种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-5月间,中北部地区在夏到秋季节偶尔发现。在26℃左右,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7日,蛹期约7日,雌蝶白色与黄色型比约8:1。雌蝶多将卵产附于寄生新叶里,每次产下8-20枚不等的卵粒,幼虫白昼时多栖息于寄主叶里或枝条隐蔽处,其觅食活动通常在阴天或清晨与傍晚进行,受惊扰则吐丝垂降于地面逃逸或直接滚落于地面藏匿,化蛹于寄主四周的植物叶片、墙垣及石块上,偶见化蛹于寄主叶片上。
生境信息
寄主植物:大戟科Euphorbisceae的铁色(核果木)Drypetes littoralis、交力坪铁色D. karapinensis、台湾核果木D. formasanum。
生物学:台湾亚种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-5月间,中北部地区在夏到秋季节偶尔发现。在26℃左右,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7日,蛹期约7日,雌蝶白色与黄色型比约8:1。雌蝶多将卵产附于寄生新叶里,每次产下8-20枚不等的卵粒,幼虫白昼时多栖息于寄主叶里或枝条隐蔽处,其觅食活动通常在阴天或清晨与傍晚进行,受惊扰则吐丝垂降于地面逃逸或直接滚落于地面藏匿,化蛹于寄主四周的植物叶片、墙垣及石块上,偶见化蛹于寄主叶片上。成虫飞行快速,雄蝶常见于溪旁湿地上吸水,而较少访花,雌蝶则偏好吸食白色系之菊科植物花蜜,且常见清晨或黄昏时于寄主植物群落间活动。
生物学:台湾亚种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-5月间,中北部地区在夏到秋季节偶尔发现。在26℃左右,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7日,蛹期约7日,雌蝶白色与黄色型比约8:1。雌蝶多将卵产附于寄生新叶里,每次产下8-20枚不等的卵粒,幼虫白昼时多栖息于寄主叶里或枝条隐蔽处,其觅食活动通常在阴天或清晨与傍晚进行,受惊扰则吐丝垂降于地面逃逸或直接滚落于地面藏匿,化蛹于寄主四周的植物叶片、墙垣及石块上,偶见化蛹于寄主叶片上。成虫飞行快速,雄蝶常见于溪旁湿地上吸水,而较少访花,雌蝶则偏好吸食白色系之菊科植物花蜜,且常见清晨或黄昏时于寄主植物群落间活动。
国外分布